全國人大代表孫劍:推動公民自愿器官捐獻登記形成新風尚
時間:2024-03-07
器官移植是挽救急危重癥患者生命的重要技術手段,而器官捐獻是器官移植的基礎和前提。據統計,我國每年開展器官移植手術約2萬臺,有近14萬需要移植的患者在器官分配系統中排隊等候,而有器官移植需求的患者更是超過百萬人。
器官捐獻是堅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挽救垂危生命、弘揚人間大愛的高尚事業,然而群眾對此知曉度不高、登記和參與度偏低,公開文獻表明我國器官捐獻登記率僅為0.44%。
2023年10月,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《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》將于今年5月1日起實施。《條例》明確提出“國家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體系,推動人體器官捐獻,規范人體器官獲取和分配,提升人體器官移植服務能力,加強監督管理。”“國家加強人體器官捐獻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,促進形成有利于人體器官捐獻的社會風尚”等內容。
現階段,我國已建立起以紅十字會為主體的器官捐獻登記網絡。同時,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加強、人民群眾健康素養的提升都為進一步推動器官捐獻提供了基礎。因此,建議集合全社會力量,大力推動公民自愿器官捐獻登記。
一是動員全社會的力量,廣泛宣傳。目前公民器官捐獻的宣傳工作主要由紅十字會和衛生健康部門承擔,力量相對單一,建議將“推動公民自愿器官捐獻登記成為社會新風尚”納入志愿服務工作體系,凝聚全社會最廣泛的力量,發揮各部門合力,加快公民自愿器官捐獻登記社會風尚形成。
二是創新宣傳科普載體,立體傳播。當前不少民眾對器官捐獻存在誤解,高質量的宣傳科普素材還非常缺乏,器官捐獻科普教育進學校、進社區任務還任重道遠。應制作高質量的器官移植科普宣傳短片,在媒體上進行廣泛宣傳,消除誤解,讓群眾理解器官捐獻的益處,正確進行器官捐獻登記,同時在黨群服務文化站設置器官移植宣傳公益欄,讓醫務人員深入到社區、學校開展器官移植健康宣講等。
通過發揮社會合力,努力推動公民自愿器官捐獻登記成為社會新風尚,大力提升器官捐獻知曉度、登記率,堅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可以挽救更多生命垂危患者,進一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。